二进制百科

伙计什么意思(“伙计”为什么可以用来称呼同伴呢?)

日期:2024-09-23 10:30:15     浏览: 100

伙计 【“伙计”为何指同伴】

伙计 【“伙计”为何指同伴】

“伙计”一词,今天的日常口语中仍然在使用,义项集中于两类:一是熟人之间的互称,含义等同于好朋友、兄弟,透着一股亲热劲儿;二是店铺尤其是饭店里的雇工。这两种称谓都是从同伴的义项而来。那么,“伙计”为什么可以用来称呼同伴呢?

著名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木兰打完仗回到家,恢复了女儿身的妆扮之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可见至迟到了南北朝时期,“火伴”就已经开始称呼军旅中的同伴了。据《新唐书·兵志》载: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府兵(军府所属的军队)的最小编制单位为“火”:“十人为火,火有长。”而“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也就是说,之所以称为“火”,是因为这十人同灶共火而食。显然,这是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兵制。

除了府兵的编制之外,守护京师的宿卫军队称“彍骑”,“彍(kuò)”是快捷之意。彍骑的最小编制单位也是“火”:“十人为火,五火为团,皆有首长。”

唐代学者杜佑所著《通典·兵典》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五人为烈,二烈为火,五火为队。”原注:“十人,有长,立火子。”十人为“火”,立一位长官,称“火子”,这是最低级的军队官吏。

“火伴”的称谓即由此而来,最早乃军事术语,后来为了区别于专指火焰之“火”,于是就添加了一个人字旁,写成“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共火而食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之意。由这个意思引申出来的词还有“火夫”“火食”“家火”等等,后来都统一改作“伙夫”“伙食”“家伙”了。

“火(伙)”字既明,那么“计”字从何而来?这要追溯到汉代的“计偕”制度。据《史记·儒林列传》载:“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二千石”指俸禄为二千石的郡守,“太常”指掌管文化教育的官员。司马贞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计吏”指州郡负责掌管户口、赋税、人事等簿籍的官员,每年岁终,计吏要进京献计簿,供朝廷查验。

司马迁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守接到下面官员举荐的贤才后,经过认真察考可行者,就让他们跟随计吏赴京,到太常那里报到,接受和太学的学生相同的教育。所谓“计偕”,即指一同和计吏赴京,那么这些同路的贤才当然就可以称作同伴。

大约从唐代开始,“计偕”一词引申而作为举人赴京会试的代称。宋代之后,市民阶层的通俗文学发达,遂将太过拗口的“计偕”一词和“伙伴”组合在一起,称作“伙计”,正如章太炎先生在《新方言》一书中所总结的:“朋辈谓之‘火计’,此合语也。元魏时军人同食者称‘火伴’,汉时吏民被征诣长安者,令与计偕,故今合语为‘火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