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历史,总有一种浪漫化的想象。
这些年“知青”生活又火起来了,大家觉得那个时候虽然生活艰苦,但是过得有意义,似乎生活里都是美好的事情。正因为如此,相关主题的旅游和文化活动多了起来。
比如各种农家乐,有的人去了那里以后,穿上当年知青们穿过的衣服,还一起唱着歌,吃大锅饭。晚上举办晚会,大家开开心心唱着那些知识青年们口中的歌,看着老电影。
简直把“上山下乡”当成过家家,那么究竟什么是“知青”?知青的农村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一、“上山下乡”运动
1955年毛主席发出了号召,这一下就有了上山下乡运动。好多城市里的年轻人跑到农村去锻炼自己,慢慢就形成了“知青”这么一个群体。
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得去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就因为这个号召,引发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行动。
我有个表叔当年才16岁,还在中学里念书,本来在城里生活得那叫一个稳稳当当,每天就是上学、放学,按部就班的,日子过得也挺平静。可是一听到号召,那真的是像着了魔一样,啥都不管了。
说去农村就去农村,立马就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家里人那是轮番上阵劝,好说歹说就是不行,他心里只想着响应号召,非得去农村锻炼自己,半个月后他就到了宁夏农村,像表叔这样的进步青年在当时非常多。
二、知青在农村的生活经历
这些城市青年猛地一下子就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完全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就拿生活技能和农业劳动这块来说,他们以前在城市里的时候哪接触过这些,那真的是啥都不会,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
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后来一点点去学,这里面的经历那可真是太艰苦了。能成功种出庄稼来都不容易,刚开始几次干活都以失败结尾。
一个个刚到农村的时候看到锄头都傻眼了,根本不知道该咋拿,心里慌得很,一直在想自己能行吗?但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经过不断尝试和学习也能开始种地了。
有些女生一开始挑水都不会,肩膀被扁担压得生疼,心里委屈得不行,觉得自己很没用,但慢慢地也掌握了挑水的技巧。
一些年长些的青年播种的时候手忙脚乱,种子撒得乱七八糟的,心里也特别懊恼。播种的时候都不知道种子该撒多少,一会多,一会少,后来经过老农的指导,才慢慢弄明白。
他们就是在这种矛盾和纠结中,一边怀疑自己,一边又努力坚持着,一点点地在农村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和农业劳动,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不适应,但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在盖房子、修桥、补路,这样的劳动中也碰到了很多的挫折。听我表叔说,盖房子这事就状况百出。有一次他们一群青年兴致勃勃地开始盖房子,从打地基开始就满心期待能盖出一间既坚固又漂亮的屋子。
可是盖着盖着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突然间房子就开始摇摇晃晃的,然后“轰隆”一声就塌了,大家看着那一片废墟,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还有一次好不容易把房子盖得差不多了,眼看着就要完工了,结果一场大雨,刚砌好的墙就被雨水冲得歪歪扭扭的,最后也不得不重新再来。
又过了些日子,都快盖好了,结果因为材料没选好,房子没几天就出现了裂缝。大家那个心疼和无奈呀,只能咬咬牙重新再盖一次。
在动物饲养方面,各种各样的情况也都出现过,有些知青特别专业,把那些动物照顾得无微不至,喂养、清洁都做得特别到位,但也有一些知青由于经验不足,不小心就让动物生病了,从而导致了集体受到损失。
表叔有个叫小周的同学,小伙子非常精神,平日里总是充满干劲,对待养鸡的事儿也特别上心,可谁能想到有一次出了岔子,小周可能是忙晕了头,也或许是一时疏忽,没太注意鸡舍的卫生。
等他后来发现的时候,好多鸡都感染上了病。小周看着那些原本正常的鸡群,现在一个个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有的还在痛苦地叫唤着,他的脸一下子就垮了下来。
他呆呆地站在鸡舍前,双手紧紧地握成拳头,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不停地在心里责怪自己怎么就这么不小心,怎么就犯了这么大的错啊。
知青们也有很多的优点,每次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有一次森林起火了,知青们毫不犹豫地就加入了救火的队伍中,其中有个叫小陈的知青,为了扑灭大火,一直在最前线灭火,最后不幸牺牲了,他的勇敢真的让人特别敬佩。
三、单纯的感情和归家的愿望
那时候的感情确实很单纯,大家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但也会有复杂的矛盾产生。比如有的知青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吵,小陈和小周就因为干活时的分工问题闹了别扭。
来农村久了,难免想家,有的人特别能吃苦,一直留在农村生活。表叔有个姓高的女同学每天早早地就起来去田里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就算累的直不起腰,也从不抱怨一句。
当别人问她想家吗,她总是微笑着说想,但这里也需要她。她就那样一直默默地坚守着,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在农村生活,后来还在当地成了家。
但也有一些人实在是太想家了,就会想各种办法离开农村回家去看看。
养鸡的小周在农村待了两年后,实在太想念家人就偷偷地跑回家探亲,后来虽然被干部批评了,但那种对家的思念真的是很难控制。
四、现实的知青生活
把文学与影视作品中的知青形象与现实进行对比,真的有很大的差别。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里那些知青好像总是被刻画得很潇洒,充满了浪漫主义。
他们总是有着满腔的热情和理想,仿佛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轻松应对,然而现实中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就拿表叔来说吧,他其实是个很腼腆内向的青年。刚到农村的时候,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整个人都不知所措,甚至想逃回去。他每天都要干繁重的农活,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衣服常常弄得黑乎乎的,头发也总是乱糟糟的,和文学影视作品中那些潇洒的知青形象完全不同,他经常为了一顿饱饭而发愁,也会为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而烦恼。
他没有那么多诗和远方,有的只是面对生存的努力和挣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能偷偷想家,悄悄流泪,他那些年经历的苦难是影视作品很难表现出来的。
五、和当地人产生矛盾
在那个知青大规模下乡的时期,资源问题常常引发各种矛盾。一个炎热的夏天,很久没下雨了,土地都裂开了,大家都盼望着能早点给庄稼地浇上水。
表叔这批知青们也和村里人一样,着急等待着水。当他们赶着牛车来到水源处时,发现村里人已经站在那里了。
一个村里的老人皱着眉头看着知青们,表叔急忙上前去准备打水,然而村里人却紧紧地守着水源,不让他们靠近。双方都不说话,就这样僵持着,气氛十分紧张,最后村里人打完水,表叔他们才去打水。
六、历史见证者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见证者,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他们慢慢地有了成长,变得更加坚强了,遇到困难不再轻易哭鼻子,而是咬着牙也要挺过去。
家里没粮食下锅,他们就想尽办法去弄点吃的,哪怕挖野菜也不抱怨。干农活把手都磨破了,也只是简单包扎一下就接着干,他们学会了乐观面对生活,再难的日子也能找到一点乐趣。
这些经历对那代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不管以前有多娇生惯养,经过那些艰苦的岁月都变得特别能吃苦,再累的活也不在话下。
这些年轻人们在那段岁月里经历了不少酸甜苦辣,他们当初怀着热情去农村,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很多人远离家乡和亲人,甚至连亲人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在这个陌生环境中,他们有困惑和迷茫,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少人都在农村成了家。
现在回首过去那段岁月,青春已经流逝,他们会为过去的人生感到自豪,也难以忘怀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和记忆中的人。
知青的故事非常多,这已经成为了历史记忆,这不仅仅是一群年轻人的经历,也反映了一个时代。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当中看到特殊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总结
影视剧不足以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影视剧是一种艺术,它离真正的生活太遥远了,到底什么是知青呢?当你读懂了这些故事,走进他们过往的人生就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