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制百科

网络暴力有什么危害?

日期:2024-08-10 12:15:17     浏览: 100




一、个人危害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雅安市委委员、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认为,网络暴力行为轻则损害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重则会使得被暴力的当事人遭受心理创伤,甚至导致其崩溃自杀。

受害者角度


1、身体层面

人肉搜索风靡开始,网民已不再局限于在网络上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攻击讨伐,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渗透到现实社会,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骚扰。


2、心理层面

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并把排斥和攻击无限放大,会使得受害者产生羞耻感和耻辱感,尊严丧失,直到怀疑人生的价值。自杀的动机-意志整合模型认为,自杀意念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挫败或羞耻的体验所引发的受困。很明显,持续遭到网络暴力,容易使受害者在丧失尊严后,产生绝望心理,甚至走向自杀。例如13岁女孩的不实信息被上传到各大公共平台,并迅速传播,导致女孩最终厌学,患上了抑郁症。


施暴者角度

对施暴者来说,染指了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


1、认识上的偏差

施暴者认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好逸恶劳 ,甚至走上畸形发展道路。


2、社会遗弃

施暴者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犯罪道路

那些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行事过于恶劣的学生很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小学生层面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认为网络暴力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最容易造成伤害,“按键伤人”虽然不见血,但恶意吐槽或诋毁造谣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例如一起小学生因网聊辱骂同学遭围殴半小时事件,该事件从网络暴力延伸到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1、容易使部分儿童产生暴力倾向,从而形成人格障碍

长期受网络暴力影响的儿童与青少年内心往往有着很强烈的攻击性,攻击性促使他们的共情能力被削弱,情感被严重隔离。他们的行为轻则对家庭成员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阻碍他们的人际关系建构;重则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对整个社会造成危害。

2、容易影响儿童自我认同的构建

网络暴力信息会使得儿童或者青少年的心智更加空虚,“空心病”年龄范围呈低龄化。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个体内心充斥着迷茫和无力,势必影响着青年期和成年早期人格的发展,进入大学后患“空心病”的几率更大。


“空心病”是2016年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在北大新生中,有30%的学生厌学,有40%的学生认为人生空虚没有意义。


3、促使儿童“心灵麻醉”,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媒介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从微观上分析,遭受网络暴力信息袭扰的青少年精神萎靡,无心学习;从宏观上分析,他们会逐步地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4、极易影响儿童人际关系的构建

被暴力信息所吸引的未成年人在与父母同伴之间互动中会表现出鲜明的攻击性特征:事与愿违,他们便会把他们自己的攻击性投射给外界,投射于与之相关密切的人和物或者社会团体。在潜意识层面,他们对与之互动频繁的客体是充满仇恨和敌视感的,因此他们更容易做出攻击性的行为,而攻击性的行为特征势必影响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





二、社会危害

01 线上:引起热议,甚至导致下一轮的网暴

网络暴力的变种性非常强,在满足不了网络暴民的欲望时,会以更具有危害性的形式表现,例如不知道真相而盲目跟风的群众,这很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网暴,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达到“以暴制暴”的反效果。例如江西永新县女生打人事件,该事件以视频记录并上传到网络后,网友对打人者展开新一轮的网络讨伐,产生了更大的负面影响。


02 线下:治安问题

当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很可能会激起民众的愤怒,甚至会引发群体性的羞辱活动。虽然群体性的羞辱活动是人们社会良知的一种爆发,但这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如出现社会治安问题、施暴者身心健康受损等等。


例如美国梅根事件,当施暴者没有受到任何指控的消息传出,这激起了美国民众的愤怒,他们对施暴者一家进行了群体性的羞辱活动,让事情变得更加失控。


03 网络暴力混淆真假

通常,对真理的曲解并不在于信息源本身,而在于真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歪曲混淆。


网络本就是虚拟的,真假难以辨识,受网络暴力的冲击,相关信息也容易被曲解,且网络暴力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会带动社会舆论一边倒,反而掩盖了事情的真相,因此我们更加难以区分其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例如2017年“小学生被副校长强奸”的微博造谣引发的网络暴力,网民制造炒作噱头、吸引大众眼球,掩盖了事情的真相。


04 引起受众认知发生改变,道德价值观改变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魏世忠也认为,网络暴力会影响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尤其对青少年等心智不成熟的群体”。网络暴力的频频发生,会冲击原本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价值观,使价值观被扭曲,甚至做出违反道德的事。例如河南两名少年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在现实中杀人焚尸。


05 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网络暴力事件加速个人信息的泄漏,引发社会恐慌,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


网络暴力的危害很大,我们要学会去辨别网络上的信息,做到不轻信,不易信网络中的信息。人们常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不要去做网暴的参与者,要时时刻刻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问题,在没有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之前,不要妄下结论。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抱怨网络社会充满恶意的同时再给这个世界多一点善良与宽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拒绝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