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置海盐县以来,乍浦就长期归属于海盐县,为其辖下齐景乡之地,汉时此地名曰“乍川”。汉顺帝时,位于武原乡的海盐县城沦于当湖,海盐县城迁至于故邑山,在今乍浦以南地区(现在浅海中)建筑新县城,俗称东顾城或山阳城。
东晋咸康七年海盐县迁治马嗥城,东顾城则成为港口重镇。隆安五年,农民起义军孙恩从海上进攻东顾城。征北将军刘牢之、参将刘裕,在此重筑城池以拒。
到唐代时,相传海外商船停泊于此,因市集为东侧群山所遮挡,过山后“乍”见之,又有大浦通海,故名乍浦。
唐贞元五年,朝廷于此地设下场盐官。会昌四年,又设乍浦镇遏使。唐末时,东顾城沦于海中。清代顺治和雍正年间有记载当地百姓在退潮时,于天妃宫(苦竹山)西南外浅沙上捡到五铢钱(记载为新莽时货币)、金银铜器、古镜、瓷器、井砖等物。
北宋开禧元年,于乍浦唐家湾置水军统制,建有水军营寨。到元末明初之时,乍浦一带常遭海寇袭扰。明洪武十九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巡视,亲临乍浦,以其地为“浙西咽喉”度地筑城,置乍浦守御千户所,城池为土城,四边方正。
史载汤和欲拆取崇德(石门)县城砖用来砌筑乍浦土城,但未果。永乐十二年,都指挥谷祥拆取崇德(石门)县城砖用包砌乍浦土城。宣德五年,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平湖县,乍浦之地改隶于平湖(军事上直属于浙江都司)。
景泰二年,都指挥使王谦增设四门城楼。嘉靖三十三年,平湖知县刘存义增筑敌台十座。至此乍浦所城周九里许,高二丈,陆门四座:东门迎晖、西门惹秀、南门朝宗、北门拱极;北、东南各有水关。
清顺治十三年(1660),清廷在乍浦城中以篱笆为障筑起一座城中之城为满州城(位于城东北角),驻水陆军两千余。同时在乍浦东南山上修筑炮台,炮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的抗倭战争,康熙五十六年增筑,雍正七年又增筑,至此形成南湾(南靖炮台)、天妃宫(靖安炮台)炮台。
到乾隆初,乍浦一年的关税收入高达三万九千两白银。乾隆四十六年,因台风海啸炮台塌毁。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一年巡抚阅视沿海防诸事宜,题请复建炮台。
这里就要说一下乍浦的军事地理意义,自元代定都北京,元明清三代都极度依赖漕运,在没有修建铁路之前,南方的粮食、海盐、税银都通过大运河运输到首都。而杭州湾地区就显得格外重要,敌人一旦自此登陆,水陆并举可迅速控制杭嘉湖平原,封锁大运河。所以明初自金山起设置一系列卫所城池以防备海上威胁,而乍浦还是这条线上不可多得的良港。
但即便深知如此,近代中国仍因轻视而在此遭受两次影响战争格局的失败。第一次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乍浦,从而封锁大运河,切断漕运,进一步控制长江,不久清政府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是1937年日军自金山-乍浦-海盐一带登陆杭州湾,从而导致淞沪会战的全线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