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快收割了,沉甸甸的谷穗垂了下来,压得谷杆子也弯了腰。一群家雀和不知名的鸟正落在谷地啄食稻粒。可是,坐在田埂上的那个少年人,好象没看见一样,难道他不是看庄稼的吗?他好象正在思考什么问题,一会紧皱眉头,一会儿紧闭一下嘴巴,一会儿用小柴棒在地上划几下,一会儿口里还念念有词。这样有一顿饭功夫,只见这位少年眉毛一舒,满脸带着兴奋的神色,站了起来,飞快地走回家去。
这少年就是顾欢,今天父亲叫他专门到田里看庄稼,赶田里吃稻粒的鸟。可是这几天他正在构思一篇文章,想写一篇《黄雀赋》,已经构思接近完毕,所以虽然坐在田头,还在集中注意考虑着文章,竟然忘记了赶鸟。他觉得基本可以动笔了,便跑回家去写。他父亲到田里一看,满地都是小鸟在啄食稻子,可是没见顾欢,非常生气,准备回家狠狠搂他一顿。回家一看,顾欢已出去了,桌子上放着一篇刚写好的文章。
他父亲读了顾欢写的《黄雀赋》之后,满腔怒火马上烟消云散了。这孩子没上过一天学,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真是难为他了。再说,过去顾欢在家无论做什么活都还是很认真的,所以便原谅了他这一次过失。顾欢,是南北朝时南齐的著名学者。他出身比较贫寒,全家人靠他父亲在田地里劳动来维持生活。顾欢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不仅没钱供他入学去读书,还需要他帮助父亲干些农活呢!可是顾欢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他住的村子里有一所私塾,有一天他从学屋门外过,见老师正在那里讲课,便站在外边听起来,一直等老师把《诗经》里的一篇作品讲完才走开。顾欢心想,不能到学屋去读书,每天站在这里听讲不是也一样吗?从此,顾欢天天站在学屋门外边非常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成了一名学屋门外的旁听生。老师讲的内容,他不仅能记着,而且还有自己的体会见解。不管酷暑严寒,还是风吹雨淋,他从不间断自己在学屋外边的听讲。到八岁那年,他已经学完了《诗经》和《论语》。
年纪稍大一点,他一边在家自学,一边参加劳动。就这样,一个从没进过学屋门的人,居然能通过勤奋的自学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十七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顾欢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白天他不停地干活,自然学习的时间就没有了。夜晚读书,又没有钱置买灯油,便只好烧一堆谷糠来映照着读书。
谷糠的烟既刺激嗓子又熏眼睛,而顾欢一点也不顾及这些,每天晚上都坚持这样苦读。由于刻苦自学,顾欢不到二十岁就很有学问了,因此方圆数十里的人家都把孩子送来拜他为师。后来家乡的人们几次要推荐他出去做官,都被他谢绝了。他一直到老,还是在家里种田、教授学生和研究学问,并以此为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