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制百科

凯觎是什么意思(理解“觊”“觎”之汉字表达及其差别)

日期:2024-08-09 14:45:23     浏览: 100

觊觎,觊觎之心,觊觎之志

理解“觊”、“觎”之汉字表达以及其差别——

觊觎

jì yú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这个词语出自《左传·桓公二年》: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杜预注:“下不冀望上位。”

例句

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觊觎,分裂诸夏。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

——《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

时刘栖楚自为京兆尹,有觊觎相位之意。

——《旧唐书·崔元略传》

“明季中叶患尾大,爪牙觊觎强宗盟。”

——清·魏源《庐山王文成公纪功碑歌》: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

“他们强撑着干瘪的躯壳,在寒彻的风中半是觊觎、半是绝望地哀鸣。”

——李二和《流浪的梦》

觊觎之心

jì yú zhī xīn

指非分之想,非分之心欲希望。

也同“觊觎之志(jì yú zhī zhì)

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图,非分之心志向企图。

同“觊觎之心”。

这个成语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回:

“君多内宠,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亹三人,皆有觊觎之志。”

示例

那知那声色犬马,奇技淫物,适足以起大盗觊觎之志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三回。

到了这里就得好好干,若怀觊觎之志,迟早会搞得身败名裂的。

何谓“觊”见?

【觊(覬)(jì)

形声会意合体字,岂(见为觊(覬)从见从岂(

岂(qǐ kǎi)声。

觊(覬)-小篆

其中“岂(豈)”,读音(qǐ kǎi),从壴(zhù)省,微省聲。

“豈(岂)”为回师时献功之乐,“壴(zhù)”为陈列鼓乐。

“岂(豈)”表示凯旋而归献功之鼓乐,击鼓班师献功之乐。

也就是还师振旅而鼓乐献功,军队凯旋归来鼓奏乐曲。

岂(豈)-小篆

(zhù)-汉字具象图

故“岂(豈)”既有“凯旋而归之鼓乐”义,也有“欲登而上进献”义。

“岂(豈)”凯鼓乐“欲引而上,振旅愷以入。”

(注:古时,出曰祠兵,入曰振旅。)

其中“见”,人目为见,表示人见所得。

二者合一,

“岂(豈)”欲进献而“见”为“觊(覬)”。

觊(覬)”比喻“岂(豈)”有幸希望“欲下而登上”之“见”。

本义:希望;希图。

希望得到,指下不冀望于上。

何谓“觎”见?

【觎yú)】

形声会意合体字,俞见为觎,从见从俞,俞声。

觎-小篆

其中“俞”,表示由此及彼而通达。

其中“见”,人目为见,表示人见所得。

二者合一,

如“俞”由此及彼企欲所“见”为“觎”。

本义:企求欲见,非分欲得见;非分的希望。

能官人,则民无觎心。——《左传》

理解“觊”与“觎”之差别——

“觊”与“觎”之差别:

“觊”“觎”都有“希望,欲见得”义;

“觊”见是不存在“非分与否”“觎”见则是“非分欲得”。

“觊”,

“由下而上,欲登上而入”之所见得。

表达“上位而入之企求欲望。

下不希冀而望于上。

指“有幸、有机会由下而上位”之

“企望,希望,希冀”得见。

“觊”所有之“希望”义,

是不存在“非分与否”褒贬之说的。

“觎”,

偷偷欲窃之见所得。

如“俞”由此及彼企欲所“见”为“觎”。

其中“俞”表示由此及彼而通达。

表达“偷偷欲窃之非分企求欲望。

“觎”所有之“希望”义,

是“偷偷非分”之想的。

“觊”“觎”合在一起,组成“觊觎”。

就有了

“由下欲上之非分希望”之义。